
關于成都遠洋太古里的建筑特色
成都遠洋太古里的建筑,是對都市設計和營商設計的承上啟下。這里的建筑,是作為公共空間的背景來設計的,或者說是從都市聚落群體的角度來設計的。這與當下很多都市建筑的姿態大相徑庭。從建筑上,我們不是在設計人有我有的東西,而是為此時此地創造人所期望的,乃至更具想象力的場所。這里有幾個重要的思路。
本案的建筑是與都市設計緊密結合的策略性設計。比如,建筑的設計就存在著基本意象的思考,或者說是視覺識別(VI),比如街巷建筑的盡頭,總是文化歷史資產的展現,這正是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獨特的意象特征。
再比如,建筑的生成,就是關乎一系列與不同街巷空間相關的類型和尺度處理問題;片區規劃的尺度和體量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寬窄不一的街巷;二是兩層為主、局部三層的退臺策略;三是通過廣場和庭院空間進一步形成縮放的格局。街巷等級分為街、里、巷三級。道路的多樣性亦反映在沿街形態的變化上,比如在保持沿街街面連續性的同時,像傳統空間一樣,通過騎樓、柱廊、檐口、景觀等形態的變化,營造非均質的線性空間,形成動態的曲折變化和豐富的公共空間。在大慈寺南側和東西兩側的退臺主要是結合兩層高的建筑,有助于形成內低外高的整體格局,并同時通過朝向大慈廣場和和尚街的大面積坡屋頂,展示以灰瓦為主題的色調、質感和謙遜統一的形態,并和寺廟的紅墻形成對比。另外,以潮流時尚為主題的快區和圍繞著文化資產的慢區,在材質的運用上也有所區分,比如慢區就多采用灰色的素雅陶土材料。

這里的新建筑,是當代的建筑,也在地適時的探討傳統在當下的轉化。坡屋頂和深出挑的屋檐是建筑的一大特色,造型輕盈簡潔。屋頂為灰瓦,屋頂坡度采取“四分水”的27度,以淡雅的深灰為主色調,屋檐下則是暖木色。材料與質感以求樸素,如灰色陶土磚、木材、灰瓦、石材等。建筑的山墻部分亦通過格柵的組合,較為抽象地回應四川當地建筑的懸山意像。
建筑的設計,需要平衡片區的統一秩序性和街區的多樣性這樣兩重問題。如同傳統的聚落一樣,建筑三層和以上的部分采用了較為標準的設計,營造出了聚合村落的統一意象。貼近街巷和行人的建筑底層,反而是讓店家自由創意發揮,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街道形態。從視覺的角度,建筑輕觸地面,下層因為店鋪,也更加有趣透明玲瓏,和上部燈籠般的朦朧之態,形成了對照。
街區的建筑采用了層的策略,與街巷和公共空間契合,使從建筑的體量逐漸向室外空間延展過渡設計,譬如雨遮、座椅、水體、樹木、街燈、標識、藝術品、步道,當然還有街頭小販的景致和臨時活動的配置。這些街區設計,自發性地注入城市發展的血液中,符合“策略性城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的原則,最終塑造街區的長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