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新地標成都來福士廣場在全城期待中,目前其工程進度已進展到攻堅階段,五座塔樓相繼封頂,清水混凝土外立面效果初現。
作為天府第一道人民南路上的重要城市綜合體,成都來福士廣場的落成對該片區及其輻射區域而言,都是重頭的戲碼——這意味著國際化、多元化的配套體系的完善。人民南路與一環路交界處,連接地鐵1、3號線換乘點,來福士所處位置乃兵家必爭之地,其購物中心將成為惠及周邊企業、機構、高校的重要配套。
沿襲來福士品牌“城中之城”的重要內涵,其國際甲級寫字樓、五星級酒店、珍藏單位、服務式公寓等比肩一線城市的重量級配套也將成為成都與一線城市接軌的重要資源。當下暫按下不表,讓我們一起來傾聽首次接受國內媒體訪問的澳大利亞拜肯設計集團設計總監Phil Schoutrop(菲爾•史拓普)暢談成都來福士廣場購物中心的設計理念,感受三峽文化的積淀和新生,展望商場設計的發展趨勢。
Phil Schoutrop所在的澳大利亞拜肯設計集團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而Phil Schoutrop本人也曾參與設計上海來福士廣場、北京三里屯蘋果中國旗艦店、歐洲最大購物中心Westfield London等。
Phil Schoutrop
記:作為澳大利亞人,您怎么理解東方文化中的“三峽”?在成都來福士廣場的商場空間布局中,如何體現“三峽”概念?
Phil:我知道三峽風景非常秀美,在中國久負盛名,很多人與它有精神共鳴。我很難像中國人一樣,感受到精神上的聯系,所以只能盡量去詮釋三峽的形態和精髓,但不是原搬峽谷,而是選擇一些自然的元素,喚起人們對三峽的想象或是記憶,提高人們對商場的親切感。
來福士的商場很大,我將其空間分為五個部分:龍門、大峽谷、巫峽、西陵峽、瞿塘峽,設計也跟著不同峽谷的自然風光個性在走。
比如現實中的巫峽很秀美,云霧環繞。在商場巫峽區域的設計上,我選用了白色系,冷色調,設計了很多靈動的曲線圖案,當陽光透過屋頂的水波折射到商場時,會有云里霧里的仙境之感。頂燈也很特別,不是傳統的筒燈,而是設計成寬條形,像是云的樣子。地板上也設計了蜿蜒曲折的黑色線條,代表長江,將著名峽谷的名字和位置都標注其上。讓人們置身其中感受到親切、新奇和有趣。
而西陵峽,以高而陡峭著稱,在設計上,我也盡量減少了其他元素的干擾,讓這個空間呈現出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整個“西陵峽”非常高,一共有五層高,呈上小下大的錐形,像峽谷和漩渦的形狀。而頂部通透的水景和地板上美麗的大漩渦造型相互呼應,別有一番情趣。
瞿塘峽的秋天很美,因此在設計上我們選用了木色的裝飾板,側壁上用很多小洞組成楓葉圖案,讓人感覺到秋天的意境和瞿塘峽的美景。
記:你自己最滿意什么地方?
Phil:如果可以,我想說每一個地方我都很喜歡。當然這其中最喜歡的是西陵峽。我在世界各地設計了很多商場,還從來沒有一個商場保留有這樣一個特殊、純粹的建筑空間。如果從人民南路進入商場,西陵峽相對在商場的后部,剛進入時,是不會想到有這樣的空間的,對人們來說,這是一個驚喜。
我做設計,從來不把自己放到設計師的位置上,而是作為一個顧客,考慮顧客的感受來進行設計。比如,雖然“三峽”是成都來福士的一個特色,但我并不希望人們進入商場之后只看到三峽,而看不到其中琳瑯滿目的商家。所以我會突出商場里面購物的感覺,讓商家的展示能更加充分,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慢慢發現,或者探索出,三峽的意境,會有一種驚喜。
記:成都人很喜歡購物,在商場的設計上,是否考慮成都人的購物習慣,考慮空間和人的關系呢?
Phil:知己知彼嘛,我們也去了很多成都的商場,發現人們喜歡到購物街這類開闊的空間去。有的人是購物,有的人可能只是想閑逛,或是看看女孩子之類的,并不單純只是購物,而是體驗空間,體驗購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借由購物這個行為保持與社會的聯絡、與人的交往。
我們發現成都人的購物行為兼具社交功能,與FACEBOOK維系拓展社交圈有異曲同工之處,甚至可以說,社交目的是成都人購物行為的重要動力。
因此,在來福士這樣的“城中之城”,我們的設計,也充分考慮了“將購物作為社交手段”的需求。商場中有自然光,有街道,有很多小店,路線的設置有很多趣味性,我們想創造這種室內的,開放的,街道式的購物空間,吸引人們在商場走動,把網絡的社交搬到現實中。
成都來福士廣場有許多公共空間,供穿梭其中的人群休憩、娛樂。退臺式廣場上的休息區,電影院、超市等一應俱全,無論是悠閑地曬太陽,還是商旅會晤,或者是朋友小聚都可以實現。FACEBOOK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簡單容易,來福士則是通過建筑語言實現社會化的溝通。
記:未來商場的設計趨勢是什么?
Phil:人們變得越來越來個性,他們喜歡小店,喜歡在購物中進行社交,得到更多選擇,體驗購物的樂趣。所以購物并不是人們去商場的最終目的,人們更加在意的,是整個過程。商場的設計理念也要往這個方向發展,關注空間,更注重環境,讓人們去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地方。
記:你是購物狂么?
Phil:和妻子去過上千個購物中心,妻子是看服裝,會跟我說:“看,這個裙子多好看!”而我有職業病,一直在看天花板啊、地板啊、燈具啊……最后妻子經常會說,我們別逛了,還是回家吧。
相比購物,我更喜歡觀察人們的購物習慣,在商場中怎么走動,購物心態等。我在世界各地做過很多的商場設計,最大的滿足感就來自于,在開業的那天站在商場里面,看著人們從四面八方進入商場,觀察這些人的反應,看到他們喜歡這個商場,我就會非常滿足。比如開業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家庭,一家老小一起來商場購物、休閑;如果過半年、一年我再到這個商場,又看到同一個家庭的話,我就會覺得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