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意義上,說起去哪里養老,通常意味著入住養老院,或者敬老院。這對于絕大多數老人而言,基本上意味著將遠離原來的住宅、小區和家庭,告別以往的生活。由于在生活空間上的隔離,將會給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和精神世界帶來巨大的轉變。
部分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老齡化發展歷程,各國的養老模式基本都是從機構養老,到設施養老,最后走向社區、家庭養老的發展歷程。以歐洲為代表的政府包攬的福利養老模式,也大部分轉向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市場多方參與的形式,以推動老年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當前,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養老居住建筑和服務設施。本版主要介紹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養老居住模式。
一、日本:介護保險政策解除后顧之憂
2006 年日本總人口為 1.3 億,老年人口 2660 萬,占總人口的 20.8%。相關研究顯示,預計到2055 年,每 2.5 個日本人中就有 1 名 65 歲以上的老人,每 4 個日本人中就有 1 名 75 歲以上的老人,社會平均年齡將達到 51.3 歲。
日本老齡化發展的快速性與我國的情況類似。日本應對老齡化高峰期到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介護保險政策。從 2000 年起實施,日本要求國民從 40 歲開始交納介護保險金,65 歲以上需要護理或幫助的老人,以及 40 歲以上未滿 65 歲的特定疾病需要護理者,可以享受保險。
介護服務按要介護度分為 7 個等級,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保險金支持。日本介護保險政策的推行為老年人及其家庭解除了后顧之憂,使各類養老服務業形成產業鏈,老年產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務設施分類詳細,全面覆蓋了各類人群的需求,養老模式也逐漸從醫院和機構養老向家庭養老過渡。相關居住建筑包括各種層次的老人之家、租賃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銀發住宅等,服務設施則主要圍繞社區設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設施、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在宅介護支援中心、咨詢中心等。
其中,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作為介護保險制度的一個重要產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來著力推行的養老服務模式。它通過政府主導下的市場運營模式,實現了嵌入社區中的就近服務,使養老服務全方位進入家庭,介護保險政策得以落地。
在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中,配備有日托護理、上門服務、短期居住和長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務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體。其特點在于:小規模,以小規模功能體嵌入社區的模式,有助于維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際關系、家庭氛圍和地域熟悉感;近距離,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在生活區域內提供所有服務,讓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種服務;全天候,365 天,24 小時隨時提供必要的服務;一站式,日托、上門服務、短期入住、長期居住等服務在一個服務體內集中解決,同時有助于保持護理的連續性,適于應對老年人的各種身心變化;多功能,考慮設施建設的靈活性,可以與其他服務機構拼設,如老人公寓、幼兒園等。
日本居家養老模式啟示
日本在基層社區配制小規模、多功能、社區化的服務設施,是實現居家養老的有力保障,對于當前大力推進社區養老制度的我國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不過也需要看到,日本老年社區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政策的產物。
二、美國:老年社區的商業化運營
在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全面的養老居住建筑和服務設施類型,全面覆蓋身體狀況從健康到虛弱,生活自理程度從獨立居家生活到需要輔助生活的各階段老年人,具體包括如獨立型老年住宅、老年公寓、連續照料退休社區、老年社區(長者社區)、老年日托中心、護理院、老年癡呆病院、臨終關懷、暫緩照料等。
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養老居住模式是老年社區,以成熟的商業化運營模式著稱。
老年社區既是美國郊區化的產物,更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社會背景——充裕的土地資源,發達的市場環境,較年輕的老年群體。這類社區多建設在郊外地段,以低密度住宅形式為主,主要面向較年輕、健康、活躍的老年群體,提供居住和配套服務。讓老年人享受郊外的清新空氣和美好景觀的同時,還能充分利用各類休閑娛樂、康體健身設施實現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整個社區內部形成多層級的設施配置,既有集中的社區配套以滿足較大規模的聚會與活動,同時,在每個組團還設有基本配套,滿足小組團內部相對全面的生活需求,促進居民對居住鄰里的歸屬感和家庭感。
有的老年社區不僅提供專門面向老年人的住宅,還為年輕家庭提供適合的居所,實現各年齡階層的混合居住,既為兩代家庭相鄰而居提供可能,還能讓老年人在與不同年齡段人群廣泛的接觸中,獲得充實與滿足。有的社區為老人提供了多種可參與的活動內容,形成上百個由社區居民自行運營的俱樂部和活動項目,使老人老有所樂。有的社區通過與周邊的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可使用大學的教學設施,并提供終身學習項目,從而吸引了大量高知文化的老人,使其老有所為,老有所學。
美國商業化運營的老年社區建設模式啟示
美國相對歐洲及其他發達國家而言,其老齡化程度較輕,與中國當前的老齡化階段較為接近。
美國老年社區中以健康活躍的退休長者為對象的偏高端產品可以參考學習。
此外,美國以商業模式運營老年地產的方式值得借鑒,將老年地產與休閑、娛樂、健康、教育等產業整合,更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地產的價值和吸引力,同時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三、臺灣地區:多形式經營破解難題
臺灣的養老設施依據經營主體的不同,形成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和私立民營等多元化的經營形式,面向老年人市場提供敬老院、高檔老年公寓、養生文化村、安養中心等多種居住建筑類型。
臺灣土地資源緊缺,一種常見的老年居住建筑是城區綜合體形式的老年公寓。這類老年公寓主要面向中高收入的老年群體,社工參與是其重要特色。
老年公寓多為高層建筑,在一棟建筑中,既有獨立、半獨立的老年人居住單間或套房,又配套有全面的公共服務,如館內門診、健康咨詢、會客、棋牌、表演、餐飲、娛樂、美發、視聽等內容。運營模式可以采取租賃式、產權式或產權帶租式等多種形式。
臺灣經驗啟示
其一,抓住時機準確定位是經營的關鍵。十幾年前,臺灣經濟處于上升期,一些定位準確的高檔養老機構迅速抓住目標客戶,奠定了良好的經營基礎。
其二,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地段建設綜合體形式的老年公寓,更需要明確的目標客戶定位。部分定位有偏差的機構遭遇到發展瓶頸。
其三,要注意養老機構的可持續性發展。民營養老機構最初招收的都是自理老人,但經過入住后若干年的老化衰退,許多老人進入半自理和需要照護狀態,多數機構的建筑和服務都有與時俱進的需要。
四、短評:立足國情探尋適宜養老居住模式
通過對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養老居住模式的介紹,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面對老齡化問題,已經形成較成熟和完善的養老居住體系,通過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方式,為各年齡階段、不同身體健康狀況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務,以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目標。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但同時,也應看到,各國養老體系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政治背景的基礎上。因而,需要我們立足本國國情,在充分認知我國老年人群結構特征和需求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尋適合中國的養老居住模式。
借鑒國際相關經驗,結合我國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調研,筆者認為我國住宅社區可嘗試分三個層面來覆蓋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區養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戶型;二是社區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區內設立小規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務中心。
通過這三種建筑類型的有機配置,基本可以滿足希望獨立居住,希望與子女居住,希望與子女就近但獨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顧、短期居住以及獲得護理服務的各類老人的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