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簡稱《方案》)日前正式公布。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將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 區,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這個被喻為“62+2”的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及各試點地區的方案,清晰勾勒了未來五年億萬農民的市民化之 路。
戶口怎么落
——試點實行積分落戶政策
根據方案,北京市通州區被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將實行積分落戶政策,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達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請落戶,這將為特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提供經驗。
拆“籬笆墻”、降“高門檻”、抹平“鴻溝”——“三個1億人”透出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其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涉及戶籍制度改革及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跟進。
在各試點地區的方案要點里,戶籍制度改革被放在重要位置——青島提出,實施“戶籍準入”和“積分入戶”聯動,加快轉移人口市民化,年均轉移10萬人左右,市外轉移人口不低于50%;長春提出,分主城區、縣市城區、小城鎮三類,梯次放開落戶條件。
“不同的城市(鎮)因為所處的位置、發展程度不同,在戶籍政策上有所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通過戶籍改革牽引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速。”國家 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說,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 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成本有多高
——數十萬億元成本三方分擔
目前中國有近2億農民工,他們將是這一輪城鎮化過程中率先要市民化的群體。如果按每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10萬元計算(包括各類保險、醫療衛 生、學校等公共資源的配置),共需要20萬億元;如果按20萬元計算,則需要40萬億元。“這只是粗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將釋放有效需求,成為經濟 增長的重要引擎。”財政學家賈康說。
此次62個試點城鎮除了少數的省會城市,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鎮)。“這與農民市民化的成本有關。”牛犁說,在特大城市,農民市民化的人均成本在50萬元左右,而在一些中小城市(鎮),城鎮化投入不高但效益可觀。
此次《方案》對成本分擔進行了制度設計,明確“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作為一項長期性工程,如何保證城鎮化資金投入是最大難題。明確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是《方案》的又一亮點。“新型城鎮化必須依靠市場機制,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特別要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指出。
公共服務標準怎么定
——與居住年限相掛鉤
不久前,來自廣西的農民工李銀華首次嘗到廣東東莞新醫保政策的好處。她因病入院治療,共花費了20.5萬元醫療費。按新政策,李銀華享受了14.8萬余元的報銷費用。
此次《方案》提出“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真正讓進城農民“進得來、住得下、過得好”,這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涵所在。
青島市在方案要點中提出,建立居住證與教育、醫療、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銜接制度,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教育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安徽省試點方案明確,完善住房供應體系,落實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并軌運行政策。
然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說易行難。201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到40%。按照目標,到2020年,我們要解決1億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和相關基本公共服務。
2004年新修訂的 《城鄉規劃法》,將原來的指導性地區規劃上升為立法性規范。城鄉規劃立法強化了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為政府用強制性規定和規劃立法來干預、調節、規范、引導城鄉的有序建設、發展發揮了保障作用。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三位一體城鎮化推進政策
其一,政府注重通過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引導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用行政、財稅、規劃等手段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英國的一大創舉,是推動新型區域治理組織等組織創新,設立綜合的或專門的跨區域行政組織來強化區域協調管理。
其二,英國重視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
例如,英國政府成立了城市振興局,它不僅是英國政府的一個分支機構,同時也是一個贏利性組織,其經費主要來源于中央財政。
三是將公眾的有序參與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一方面,英國的法律為公眾參與提供了行動的框架和依據,另一方面是通過激勵性的規劃引導,提高公眾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
以文化傳承與弘揚為導向,注重城鎮的歷史遺存與地域性文化特色保護
英國以文化傳承與弘揚為導向,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城市(鎮)打造。
一是制定專項法律規范歷史文化遺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的保護
1953年,英國頒布了《歷史建筑和古老紀念物保護法》等法律,以規范和引導城市(鎮)改造和更新行為,至今列入官方名單的保護建筑有75000個。按照規定,建筑歷史達到50年以上,一般不允許再拆除;無人繼承的則由國家歷史文物保護機構收管經營。
二是1967年開始劃定特別保護區,從最初的200個到至今已有9000個列入名單
三是因地制宜,強化特色,根據當地的自然、歷史和產業發展特點進行差異性規劃,充分發揮城鎮文化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將城鎮文化塑造與突出地域性文化結合
完善社會保障,以公共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政府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公共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推行“福利國家制度”,來消弭自由放任城鎮化模式所造成的一系列社會發展斷裂。
一是消除貧困,縮小階層貧富差距
二是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公共衛生設施匱乏問題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向公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醫療服務;提供符合體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務,解決移民的教育問題。
文章來自:規劃師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