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于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專家表示目前沒有固定的解決方式。“對于位于地震區的900米高的建筑,結構抗震是建筑面臨的巨大挑戰。”錢稼茹說。江歡成也認為,地震中如何逃生是居住在超高層建筑中居民的最大難題,目前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需要人們自備逃生設備。
對于人們擔心的另一項災害——火災,建筑師們似乎并不那么憂心。因為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防火設計規范。我國的《高層建筑防火設計規范》中就規定,超過100米的公共建筑應設立避難層(間)。“火災時,很多人都因為吸入煙氣而致命。因此在層間建造避難層是非常必要的,提供給人們相對安全的環境等待救援。”江歡成說。
距離綠色節能還有距離
超高建筑在功能上滿足了人們居住的需求,但是在環保意識提升的今天,人們對建筑的功能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節能、環保、綠色、生態。但是,超高層建筑想要滿足這些條件,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范宏武認為,以現階段的節能環保標準來評判的話,傳統的超高層建筑都不能滿足要求,因為調研結果顯示,傳統的超高層建筑都對城市風、光、熱、聲等微環境造成光污染等負面影響。為維持正常運營,其單位面積能耗是目前我國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米)的2~3倍,是一般公共建筑的4~10倍,這說明超高層建筑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消耗大、環境影響大、能源消耗大的問題。因此,如果要發展超高層建筑,就必須對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超高層建筑被業界稱為“垂直城市”,其功能多樣、體量大、系統復雜、環境影響明顯,給建筑設計和運營管理帶來極大挑戰。超高層建筑為了減輕自重,幾乎全部采用了玻璃幕墻系統。“而玻璃幕墻系統的應用不僅對室外光環境帶來影響,也對室內熱舒適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超高層建筑玻璃幕墻系統的節能環保設計是難點之一。”范宏武說,“而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室外溫度、風速和太陽輻射都會對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熱工分區方式,一棟超高層建筑可能會涵蓋2到3個熱工分區,因此超高層建筑的系統設備如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等設計邊界的確定就成為難點,另外現有系統設備的承壓能力也給超高層建筑設備系統的設計提出挑戰。”
不僅是樓體本身很難達到要求,它對于再生能源的利用,也缺少相應的研究成果和設計依據。“即便是在超高層建筑頂部考慮安裝高空風力發電系統,也要對如何保證風力發電機的安全運行進行研究,將風力發電機對整個建筑的安全影響降到最低。”范宏武說。
為了主動引導超高層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部組織力量頒布實施了《綠色超高層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希望能夠為超高層建筑的設計、施工與運行提供依據。但是,范宏武認為,僅僅依靠《細則》并不能完全解決超高層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針對超高層建筑加強研究力量,爭取盡快達成共識,完善建筑規劃、建筑設計、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智能管理系統等一系列的相關標準規范,超高層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虛榮心作祟還是發展需要?
自超高建筑誕生的第一天,人們關于超高建筑的爭論就從未停止。破壞環境、占地面積大、光污染、舒適性等都成為超高建筑被人詬病的因素。有些專家也認為超高層建筑只是人類追逐政績、利益的“手段”,因為許多超高層建筑的窗戶基本上無法打開,至于住在其中是否舒適,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隨著超高建筑越來越多,世界上已有一些高樓因選址和運營不佳而出現大面積空置。美國哈佛大學建筑技術教授基爾·莫曾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無論從城市規劃還是生態學角度看,在郊外建設摩天大樓都是一個糟糕的想法。”然而選址市內,又遇到建設安全和運營安全等問題,因此除了“高度”問題,在哪里建設超級高樓,如何使高樓得到充分利用,已成為城市規劃者和建筑師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問題。
隨著建造與保障摩天大樓的技術手段越來越成熟,人類將締造越來越多的世界建筑之最。然而超級高樓遇到的問題并沒有減少,除了安全與環保,后勤保障、高效運輸、節能、垃圾處理和經濟等都需要考慮,設計師與開發商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這些問題,將決定未來超級高樓的命運。
錢稼茹則對超高層建筑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建筑是財富、技術的象征。現如今,超高層建筑更是業主在公眾面前炫耀其財富的實體。攀比心理誘導一些人為建筑高度第一而競爭。我國500米以上的建筑越來越多,其實,這么高的建筑以后的利用率有多高,有的可能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