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300 米以上的超高層有近一半是綠地投資管理的,在全球,世界第三、第四、第七高建筑均出自綠地,目前綠地已建和在建的超高層城市地標建筑已刷新至18 棟,他們高度不等、形態各異,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綠地中心。如果說綠地在住宅開發領域還處于坐二望一的階段,那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超高層領域,綠地已穩坐中國第一。
背景: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的發展,在城市密度比較高、土地資源比較緊缺的城市,有了經濟實力以后都會有超高層建設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從城市發展的精神層面來講也需要超高層,各地政府希望自己有一個標桿作品,讓全市人民為此感到自豪。綠地建造超高層正是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
地塊要求:綠地集團選擇開發寫字樓或綜合商業體時均選擇當地比較有價值的、備受政府關注的、有產業政策扶持的地塊。如上海徐匯濱江,從傳媒港建設到東方夢工廠,再到四大民航中心,1 年多來徐匯濱江利好不斷。大量的資金投入、造勢無疑能夠迅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投資模式:綠地建造超高層運用的是滾動投資模式,在綠地建造超高層的前期,建筑商通常會在建設過程中墊資15% 左右。此外,綠地還涉足了工業地產和旅游地產、新城建設,其核心的商業模式都是從城市綜合體演化而來,并通過租售比的關系來調節現金流。
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來看,超高層地標、五星級酒店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招商能力,而綠地的國有控股背景使它更容易獲得政府信任。站在綠地的角度再來看,以超高層建筑為主體的城市綜合體是最犀利的融資模式。超高層對綠地集團的最大貢獻,是獲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并拿到捆綁的住宅用地。在綠地的綜合體模式中,辦公樓和住宅將被全部賣掉。綠地持有的核心物業是酒店、商場,其中酒店將會拿到銀行做抵押貸款,這樣,綠地既能從出售物業中收回成本,同時可以將部分持有物業抵押再融資,保證現金流的儲備。以此貸來的款再去建其他超高層。
建筑特色:每一座綠地中心不僅僅是“高”那么簡單。南京綠地中心,融入古老的蟠龍文化、揚子江以及花園城市的意象,獨特的單元結構三角玻璃幕墻如龍鱗沿建筑盤旋而上,輝映南京的城市氣質;鄭州綠地中心“嵩岳寺塔”的曲線美,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南昌綠地中心“開天辟地、騰飛崛起”造型寓意……每一座綠地中心都兼具本土文脈與國際化設計,各有千秋。
綠地超高層項目:
606m --- 武漢綠地中心
高度606 米,總建筑面積30 萬m2,總投資約50億元,與漢口百年外灘隔江相望,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國第二、華中第一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