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將各種商業元素組合成具有競爭力的購物環境時,合理的規劃布局極為重要。而作為商業的特殊性,建筑師面臨多方面的限制,需要處理各種復雜的功能以及周邊和內部的交通關系,分配好有限的用地面積,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要求。我們在這里只是著重與大家探討一下有關商業建筑中大、中型超級市場的建筑總平面設計,不足之處請各位予以指出。
首先,關于超級市場的定義,1995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制定的《上海市連鎖超市規范標準》認為“超級市場是一種零售商店,商業面積一般在500m2以上,實行開架銷售,上架經營品種不少于3000種,以經營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副食品和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為主,貫徹薄利多銷的原則”。這只是對于超級市場的初步定義,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加入WTO后零售業與國際的日益接軌,超市的模式也日益復雜化,各地大、中型超級市場的發展迅猛,根據超級市場不同的業態,基本上可以分為:便利店、傳統食品超級市場、標準食品超級市場、大型綜合型超級市場、倉儲型超級市場。根據超級市場的區域位置,又可以分為城市市區型和郊區型超級市場。在對其進行總平面設計時,主要考慮建筑主要室內外空間綜合布局、交通流線的組織設計及其周圍環境對總平面布局的影響。
圖一 融合進城市環境的商業體
1. 總平面設計的原則
1.1 綜合考慮周圍環境、功能合理、留有發展余地
周圍地區對于超市場尤其是市區型超市的生存至關重要,要加以利用和保護、使我們的建筑能長期得以融入其中。首先,我們的建筑要符合當地規劃部門的總體規劃設計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大、中型超級市場的基地選擇要在城市或城市主要道路的適宜位置,在道路交叉口要留有集散場地作為緩沖空間,避免大量的人流與城市干道交通發生沖突;再次,要從建筑自身出發防止其對周邊環境造成噪音、視線和不良氣味的干擾。同時我們在設計中也要考慮為其將來的發展預留一定的空間。
1.2 交通安全、出入方便
城市道路交通是聯系顧客與商業設施的載體,大、中型超級市場應根據周邊道路情況合理組織各種交通路線,方便顧客、內部員工以及貨物的進出。其交通組織設計的重要性在整個設計中不言而喻。在一般大、中型超級市場總平面設計中,除了對主要入口室外空間有所考慮外,主要涉及到的是人流、車流、物流的流線設計。尤其在國內外有些大型以及特大型的超級市場設計中,出于經營或城市設計的要求,十分重視室內、外的交通組織設計,包括空間上的交通組織、以及室內外人流、車流的銜接。總而言之,應對場地的具體位置做分析后,來確定該用地的交通規劃,做到人車分離,整個內、外部交通環境銜接妥當、舒適、便捷。
圖二 用立體停車的方式來解決停車問題
2. 總平面中各種功能的構成以及相互關系
通常進行總平面具體規劃時,首先要確定各項用地的面積比例分配。大、中型超級市場基本由建設用地(建筑物占地)、交通用地、緩沖區用地、預留發展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組成。
2.1 建設用地
大、中型超級市場作為商業建筑的特殊項,建設用地基本上由商業和輔助后勤部分組成,其商業面積包括倉儲式營業廳、內部交通服務空間以及出租商鋪區,其面積約占65%;輔助后勤包括庫房、商品加工以及辦公、設備用房約占35%。其平面形式由于其經營特點的特殊性,為爭取最大最有效的營業面積,方正的長方形為現在超市的主流平面形式。
2.2 交通用地
大、中型超級市場交通用地包括購物的人流交通用地、外部車輛交通用地、內部人員以及貨運交通用地。由于場地內人車分流,一般基地內都有獨立的車行道路系統和停車用地,其中還包括外部公交車通道、內部超市班車、出租車停靠點。
一般情況下,停車量取決與營業面積的大小即與其建設用地面積呈正比。這在不同的國家由于汽車的普及率不同,其數量也不盡相同。在發達國家停車率為10輛/100m2,在上海內環線內為0.8輛/100m2。同時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還要考慮在超市入口處附近設立非機動車停車處,其數量外部為1.2輛/100m2,內部為0.75輛/1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