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并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于套瑙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后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里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么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后,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里外三層,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征。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 ,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云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繡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帶子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可以保證其中的人的安全性)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
圍繩
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制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壓繩
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絡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網絡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制作更為精致,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準確。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將頂棚的襟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捆繩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套瑙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將其底部壓緊進行封閉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冬天用氈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個圓棒形的,無風天折起來放好,有風時圍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上面納有花紋。
木桿
蒙古包后面總是立著一根光禿禿的木頭桿子,人們十分敬重它,平常不準外人走近。 據說,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邊。他剛到不久,降將李陵便奉命來勸蘇武投降。被蘇武痛罵一頓,還要舉節棒打他,嚇得他慌忙逃走。從此,匈奴王不給蘇武飯吃,蘇武便自己開荒種糧食。不論是放羊打草、種地做活,還是行居坐臥,出使的節棒一時也不離蘇武的身邊,日久天長,節棒上的飄帶和旄球都磨掉了,他還是帶在身邊。當地牧民見了,都非常敬佩他。蘇武被漢朝迎接回國后,當地人民懷念他,便都在蒙古包后邊,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桿,作為蘇武當年時時留在身邊的節棒的象征。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