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漢族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漢族勞動人民的象征。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垦率绞窃谔烊煌裂律蠙M向挖洞,寬3~4m,深可達10多m。
陜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里以石、磚窯居多,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接口土窯。陜北窯洞以靠山窯為最典型。它們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潰, 或在洞外砌磚墻, 以保護崖面。規模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院落,成為靠崖窯院。
特點
陜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于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陜北取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窯洞民居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地坑式窯洞在地面挖坑,內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 式窯洞是沿山邊及溝邊一層一層開鑿窯洞。土坯拱式窯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溫。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地坑式窯洞也見于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如河 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常常是整個村莊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遠遠望去,只見村莊的樹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窯洞頂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種植莊稼。甘肅東部也有 這種地下街道。從西方環境建筑學家的觀點看來,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系、采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種類
靠崖式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筑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布置幾層臺梯式窯洞,類似現代樓房。
下沉式
下沉式窯洞就是地下窯洞,主要分布在黃土塬區—沒有山坡、溝壁可利用的地區。這種窯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鑿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里的樹梢,看不見房屋。
獨立式
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窯洞,也有磚拱石拱窯洞。這種窯洞無需靠山依崖, 能夠自身獨立,又不失窯洞的優點。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