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種類及圖片詳解
榫卯結構在中國的運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紅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許多明清時期的紅木家具距今已幾百年的歷史了,雖略顯陳舊,但家具整體的結構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結構可是功不可沒的。傳統紅木家具各連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僅嚴謹、牢固,還有裝飾作用。榫卯結構的種類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態而言,大體可分為明榫、暗榫、套榫、夾頭榫、插肩榫、抱肩榫、鉤掛榫、燕尾榫、楔釘榫及走馬銷等。
燕尾榫結構圖
燕尾榫:相傳為魯班發明,被后世尊稱為“萬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燕尾榫是指兩塊平板直角相接時,為了防止受拉力時脫開,將榫頭做成梯臺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結構圖
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明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門框處。
暗榫結構圖
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暗榫,也稱“悶榫”。暗榫的形式多種多樣,就直材角結合而言,就有單悶榫和雙悶榫之分。明式太師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腦和扶手的轉角處常用暗榫。
楔釘榫結構圖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常用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兩片,將這兩片的榫頭交搭,同時讓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后在搭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動。圈椅、皇宮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釘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