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
這座城市雕塑的外表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其外層為天然石材天窗,內層為隔熱玻璃,中間用維護空間隔開。節能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得以實現: 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吸收夏季所不需要的太陽能并在冬季釋放為公共大廳供暖。規劃館屋面上的太陽能板提供建筑所需的部分能量,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F代 藝術館的屋面則過濾自然光線以供展覽空間照明,從而減少對其他能源的需求。
天窗的設計旨在最大限度地獲取散射光,同時保護玻璃外表面不受直射光的損害。公共大廳直接就用自然光作為主要照明。建筑表皮的角色就像一個“氣候殼”,保護上面所述的內部空間,并且可以從室內透過天窗向外看,使得室內的游客覺得自己在一個遮光性能好的空間里面。

結構概念
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的結構設計是根據資金運營效率核算系統所規劃的,從而可以達到最大的運行靈活性,這也是當今的博物館所需求的。底座以及地下室 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板—柱—墻的結構。美術館的樓板和屋頂從混凝土筑成的交通核懸挑而出。建筑采用了大跨度的桁架結構,從而產生大跨度的空間,在展覽大廳 內可進行靈活自由的柱網布置。這個桁架結構還順應了上部的藝術館展覽空間的屋頂采光設想,過濾過的自然光可射入從而照明。表皮結構是由拉伸的鋼所編織成的 網狀結構,這個結構可以自承重并且自獨立于它所附著的藝術館空間。這些表皮結構澆灌在地面上的混凝土梁上,這些梁則依次由柱支撐,并且柱子都位于其所支撐 的梁的中心線上,柱子把承重通過梁傳遞給大地。遍布在建筑各處的筒狀鋼筋混凝土墻也對結構起了整體鞏固的作用。

燈光設計
人工的燈光不僅為室內照明以及其他需要燈光的空間而設計,并且能在夜晚照亮建筑的不同部位,使得建筑更加奪目。如此燈光設計的目的是使建筑看起來不僅僅是一個宏偉華麗的體塊,這個大體塊可以被分解成小局部,人們可以透過建筑外表皮一直看到內部的空間。
設計師特別強調兩個博物館之間的空間,人們遠遠地就能看到它。在設計燈光的時候,設計師對其他的因素,如建筑局部的美感、材料、聲響效果、結構承重和其他技術層面可能產生的影響也進行了充分考慮。
現代藝術館的上部空間既采用了自然采光,也使用了人工照明。在這個策略的指導下,屋頂天窗被特別地裝置為多棱的形體,如此一來,光線就可以直射到上部展覽空間的天花板上。根據展覽藝術品的相關保護規定,為避免紫外線直射,光線必須經過散射以及一定的控制才可射入室內。

生態技術概念
建筑設備的設計旨在減少總體能耗。為達到這個目標,在建筑中安置了排污系統,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設備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設備。根據所需 的建筑高能耗以及室內空調與用電的需求,所需的大量能源可由“氣燃熱電聯產”系統(可同時產生熱量與電力、CHCP)來提供, 該系統對能源的使用效率高達90%以上。太陽能、地熱能以及該“熱電聯產”系統,可在夏季作為吸收式冷凍器,在冬季為地板采暖系統提供足夠的能量。
年復一年,通過這些方式,熱電聯產系統的生產能力以及總功效還可能有較大的提高。在可能的情況下,這個系統還可運行地下水冷卻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