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簡述
作者:李明華 來源:網絡
浙江圖書館大學路館舍為使用浙江省軍政府都督湯壽潛遺捐所建,1928年擇定前武備學堂操場為館址,1929年元旦奠基,1931年3月竣工,1932年正式開放。這是一座相當有特色的圖書館,建筑面積1912㎡,平面呈“凸”字形,主樓3層,上為閱覽室,底層為半地下室,后部書庫分為4層。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
北京圖書館后定址于北海西側文津街,建于1931年,建筑面積8000㎡,為宮殿式仿木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筑,廡殿式屋頂上覆綠琉璃瓦。進館有大片綠化和一對華表。建筑格局對稱,讀者入口前設平臺,有漢白玉欄桿,古色古香。建筑為工字形平面,前部地上2層地下1層,為讀者使用的閱覽室,房頂藻井、梁枋均外髹墨綠色彩畫。借書處設在2樓,通過數十米長的取書通道連接后部書庫。書庫3層,疊架式結構,鋼制掛斗書架。疊架式書庫上下有孔洞連通,頂部有機械排風設備。書庫內設有鏈式送書機械,豎向連通各層,并在水平方向延伸到借書臺。北京圖書館的布局對中國圖書館建筑產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影響。[15]
1936年建成的武漢大學圖書館是別具特色的,其中央是八角形的閱覽大廳,空間高大無柱,設240座位,側墻和后墻大片高窗采光。書庫、采編部門和行政辦公室分設于閱覽大廳的四角及后部。其綠色琉璃瓦大屋頂在珞珈山校園內顯示出特別的光彩。[16]
這一時期建造的圖書館建筑的共同特點是將藏書、閱覽、借書和辦公用房明確分區,適應了中國近代圖書館的要求,實行閉架管理、藏閱分開。此種源于歐美的形制對中國圖書館建筑的影響了是很深遠的。
鮑家聲認為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真正開始按歐美近代設計模式設計建造了一批近代圖書館,而具有里程碑意義和代表性的有3座圖書館:原清華學堂圖書館、原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舊館。[17]
日本侵華對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造成極大的摧殘,許多圖書館被毀壞,長時間內的沒有新圖書館建造。192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所建的東方圖書館,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被日軍炸毀,館內所藏原涵芬樓古籍除移藏在銀行保險庫的5000冊外,連同東方圖書館的一般藏書共46萬余冊全部化為灰燼。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端。日軍還炸毀了建于1927年的南開大學木齋圖書館,以及其他許多大小圖書館,實在是罄竹難書。日帝侵占中國東北后,曾在大連等地建有滿鐵圖書館,用以搜集中國的情報,罪行累累。
抗日戰爭期間,南京的中央圖書館西遷重慶,并于1940年8月1日正式成立,并建造了“羅斯福圖書館”,后此建筑一直由重慶圖書館使用。
在云南昆明也由于大批文教單位的內遷而建造了一些圖書館。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是云南第一座獨立專用的圖書館,建筑面積500㎡,條件相當簡陋。[18]另一記載說:西南聯大于1939年在昆明大西門外建新校舍,圖書館新建大閱覽室,可容600人,書庫可藏圖書5萬冊。[19]由云南省主席龍云捐贈部分資金建設的昆明圖書館于1942年落成,是昆明地區首座專門意義上的圖書館建筑,中西合璧,設備完善,座落在庭園之中。[18]
杜定友先生著有《科學的圖書館建筑法》,廣州印行,出版年不詳。
4. 解放初期至70年代中國的圖書館建筑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財力有限。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后遇三年困難時期,不久又陷于“文化大革命”混亂之中。就全國而言,這30年間新圖書館建筑數量不多。
呂樾主編《圖書館建筑設計》下篇“圖書館建筑實錄”,均為這一時期建造的,共有27所,其中省市區公共圖書館有6所,高校圖書館有15所,另有中央黨校、機關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科學研究所圖書館等6所。[20]鮑家聲主編《圖書館建筑》第二部分為“圖書館實例圖錄”, 除與上述《圖書館建筑設計》中的實錄重復者外,尚有公共圖書館5所,高校圖書館15所,專業圖書館1所。[21]
以上實例大致反映了當時中國圖書館建筑的水平,也可看出建筑格局的變化。
(1)當時的圖書館建筑一般規模都不大。北京海淀區圖書館建筑面對僅720㎡。規模最大的公共圖書館黑龍江省圖書館11000㎡,1960年的建成使用40年后完成了歷史使命。
(2)建筑都不高,大多主體部分為3-4層,同濟大學圖書館為2層。閱覽室與書庫的高度比以2:1的居多,也有3:2的,還有完全錯層的,閱覽室與書庫聯系均不大方便。
(3)圖書館都是按閉架管理設計的,閱覽、藏書、外借、內部業務4部分截然分開,大部分采取閱覽在前、書庫在后,外借出納居于其間的布局,或書庫居于中心部位。
(4)平面多為⊥、工、山、出、田或□□、曰形,形態簡單,缺少變化。各部分功能固定,難以靈活調整使用。
(5)蘇州醫學院圖書館、南京醫學院圖書館采取“一”字形布局, 南京鐵道醫學院圖書館矩形平面布局,哈爾濱師范學院圖書館矩形塊狀整體布局,都是突破傳統的有益探索。
(5)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圖書館建筑面積525㎡,是一座專用的圖書館建筑,與研究所大樓相連,在大閱覽室內設有開架的夾層書庫,研究人員可自由進入選閱。
(6)建筑都注重當前的實用性,缺之長這考慮,盡量降低投資的要求往往造成許多問題,很多圖書館使用不久就感到空間緊張、書庫飽和,閱覽座位不夠。
(7)圖書館內部的設備都較簡陋。許多地方只要求有一座專用館舍,“有就比沒有強”,不求更多,難以考慮為讀者閱覽和館員工作提供更好的條件,以后應用新技術更是困難重重。
(8)建筑造型呆板,相互雷同,缺乏個性,內部更少裝飾美化。
這一時期引人注目的是1975年落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建筑面積24000㎡,當時為全國最大的高校圖書館,也是解放后30年間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建筑。正門朝東,上有鄧小平題寫的館名,館前廣場上有巨型毛澤東塑像。立面造型簡單,形體方正,布局緊湊,注重實用。平面為“出”字型,內有2個大天井,西面留有擴建書庫的位置。東、南、北三面閱覽部分為4層,書庫居中為10層,書庫2層的高度等于閱覽室1層。東入口門廳北側設貴賓接待室,與館長室相鄰,門廳南側有展覽室,樓梯旁設有電梯1座,向里即為查目、外借,當時按閉架管理設計,目錄廳和出納臺居中心位置。讀者主要入口實際為南門,入館后從內廊或上樓梯后通過內廊走向各閱覽室或外借處。采編部在底層西南,與書庫聯系緊密。書庫內靠近出納臺位置有升降電梯。不足之處是當時沒有安排報告廳等用于學術交流的空間。
缺少對圖書館建筑的研究探討及對外交流,30年間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處于沉悶時期。
在此后期,發生了一件對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頗有長遠影響的事。1975年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教師鮑家聲帶領畢業班的一個小組進行畢業設計,完成了2項圖書館設計工程。并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總結編寫了“圖書館建筑設計專題報告”及“國內圖書館建筑實例圖集”,進行內部交流。后鮑家聲編寫成《圖書館建筑設計》一書,于1977年鉛印成冊,內部發行。 以此為開端,東南大學建筑系和鮑家聲教授對圖書館建筑設計持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圖書館理論分析

資訊推薦
專題推薦
觀點推薦
機構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