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游泳中心-1-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ETFE工程,其單層覆蓋面積達30萬平方米.jpg
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客運中心在其屋頂及外墻上使用了大面積的GRC材料(玻璃纖維增強水泥),這種材料是將二氧化鋯(ZrO2)加入玻璃原料中使玻纖成為抗酸、抗堿侵蝕的超強纖維,并以水泥及砂為膠凝及集料,通過機械噴射、預混、鋪網抹漿、混合等工法成型的一種高強度抗老化的復合材料,選擇GRC是出于對建筑形態實現及作為海港建筑耐候性的雙重考慮。建筑形態上,“海”與“絲綢”這兩者形態上所擁有的共同點讓這座港口的建筑師非常著迷——連綿無盡的起伏,光影于其上的變幻莫測顯得幽雅而柔美,這種形態里找不到橫平豎直,找不到標準化的構形單元,這是一種屬于自然的構形邏輯,對于一座郵輪碼頭來說更是具有良好的象征意義,但這樣的形態設計卻給實現它的過程帶來了挑戰。同時,考慮到項目位于海邊,存在腐蝕性及耐候性的問題,設計師因此放棄了同樣擁有良好可塑性的傳統金屬幕墻方案,從而轉向了水泥制品表皮。設計師曾考慮過全混凝土現澆,然而混凝土荷載大,溫度變形大,工藝復雜,施工慢,也不具備實現這座碼頭的條件。最終經過反復推敲,設計師選擇了GRC作為本項目的主要外墻及屋頂面板材料:充分利用了GRC材料的抗腐蝕性以應對海風的侵襲,并利用其優秀的抗彎、抗剪、抗拉能力(普通混凝土的5倍)以應對海邊巨大的風壓;更重要的是這種材料的生產方式非常的自由,具有很強的工藝化特點,可以做出各種形狀的造型,生動地實現了“海上絲綢”的建筑形態及創作寓意。
海”與“絲綢”的形態里找不到橫平豎直,找不到標準化的構形單元,這是一種屬于自然的構形邏輯.jpg
玻璃纖維增強水泥的生產方式非常的自由,具有很強的工藝化特點,可為流線造型的實現提供可能.JPG
技法二:結合建筑文化情緒和材料本構關系,進行正反隱藏
對于材料本質的探討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嘗試使用新材料的行為首先是一個創造行為,然后還是一個經濟行為,所以單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不可能在每個項目中都試圖運用所謂新材料。所以在當代的建筑創作過程中,設計師們更熱衷于釋放傳統建筑材料的靈性,以詮釋材料們的所謂本質。材料本質為何?這點本文不過多展開,從以下實踐項目中,我們會發現對材料本質的處理手法是比說清本質究竟為何物更有討論價值的技法,這里不妨歸納為材料本質的“正反隱藏”。
濟南奧體中心塑造了輕盈的半透明柳葉帷幕的運動場所印象,其在材料上運用了大量的開孔金屬板來實現創作意圖,而開孔金屬板本身只是非常常見的外墻裝飾材料,濟南奧體中心的嘗試便是具有這種“隱藏”意味的。項目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濟南當地的文化意象:柳葉。從柳葉葉片造型和材料選用,以及近人尺度的桿件尺寸比例,盡量做到薄、細、精、巧、透,讓接近和穿行于其中的人們更多體會到空間的流動,而近人尺度的細節中的人性化設計,也削減體育建筑帶來的巨大尺度和厚重感,讓體驗中增添輕盈的印象。穿孔板的使用為以上效果的實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穿孔板本身只是多孔的金屬板材,透過局部穿孔可以隱約看到板后的構造。然而建筑師將穿孔板的覆蓋范圍擴大到了一整個體育場罩面的尺度,這種局部半透明的宏觀延伸會引導觀眾不自覺地體驗一次由近及遠的視覺感受,而迥異的距離感則會使原本的局部半透明轉化為宏觀上整體的半透明,彷佛體育場就是被一層紗狀的帷幕所包裹的,不同時間和光線讓這層均勻的、看似本質上就是半透明的表皮帶著不同的色彩和情緒,展現著建筑的含蓄、朦朧、寧靜和輕盈半透明。另外,穿孔板的孔率是經過反復推敲的,柳葉上端和罩棚交界處的低孔率,完成了建筑豎向表面向第五立面的有力轉折,使形體的轉角更加結實、肯定;柳葉下端近人尺度范圍內的高孔率,滿足使用者視線可以穿越較虛的半透明表皮,使建筑的情緒更加豐富,也讓建筑更好地呼吸。
北京奧運會的國家網球中心對混凝土的使用也是“正反隱藏”的一次實踐。從遠處走近網球中心,人們會看到這是一座立面造型以簡潔樸素為基調的運動場,其色彩即是簡單的混凝土本色。走近之后人們就能清晰地看到這層呈現水泥本色的表皮是有著明顯混凝土澆筑痕跡的,整齊而有序,細膩而逼真,這不免讓人懷疑這層表皮是一種特質的結構之外的混凝土外墻板材拼裝技法。然而,人們看到的混凝土事實上就是結構本身,并非故意添加的一層表皮。這種效果我們不妨稱為“反隱藏”——通過戲劇化的方式給人以視覺上的錯覺,而在人們恍然大悟之后便能加深其材料本質在一座建筑中的重量。當我們回過頭來再欣賞這座網球場的時候,就能意識到此處清水混凝土材質表達出的是網球中心粗狂之中隱約的細膩,展示了網球體育運動的力量與技巧的平衡。而當光線從混凝土表面掠過,質樸中又透射出難以言說的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