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觀世界的宏觀建構——復雜構成下的全新語匯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最小的幾何拓撲概念正在解決最大體量建筑的造型問題。很多人喜歡用“鳥巢”來形容國家體育場[圖10],但建筑師們(例如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似乎更樂意用另一個解釋——中古代瓷器釉面裂紋肌理。精美古瓷的表面密布著細密的紋理,裂紋的生長形態是復雜而不規則的[圖11],但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可控性和秩序感。這種肌理從幾厘米見方擴大到包裹一個足球場的碩大體量,復雜之中蘊涵著強烈的動感軌跡,成為令人驚嘆的建構奇觀。與它一街之隔的國家游泳中心[圖12-15],在設計競賽之時,多位國際一流的建筑師在“水”的主題下發揮了形態各異的創作,有魚骨也有波浪,但最終是一個包裹著藍色泡泡的盒子取得了勝利——這是在所有競賽方案采用的靈感來源中最為“微小”的一個。自然界的泡沫遠遠小于人的身體尺度,但放大后的拓撲形態卻呈現出令人震撼的美學效果。基于空間多面體結構的延性鋼架,加之可充氣的ETFE薄膜,讓最初的建筑設想在技術層面穩穩落定。
山東海陽體育場
同類的設計案例還有2008年的山東海陽體育場[圖16-17]。海陽是一座臨海城市,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金色沙灘。建筑師將海底珊瑚充滿孔隙的浪漫形態放大為體育場的罩棚和維護結構,成為地景式的有機形態,也戲劇化地貼近了沿海城市的發展命題。
微型而復雜的拓撲構成在自然界無奇不有,只要建筑主題和技術手段能夠匹配,類似的案例會越來越多。密斯曾經說過“少即是多”,這句話在今天也許還有另一種延伸涵義——“小即是大”(Tiny is huge)。
2,地域特征與有機形態——技術之下的文脈隱喻
曾經有一個時期,“地域”幾乎從現代建筑的語匯之中消失。而現在,它又變成建筑師最津津樂道的主題。有很多建筑手法可以表現地域及其文脈特征,但最易在學術界和大眾審美之間取得平衡的做法莫過于對有機形態的模擬。十多年前,體育場館與有機形態的結合,還僅僅限于那些隨處可見的白色張拉膜。而現在,隨著設計軟件的進步和結構體系的發展,地域文脈對有機形態的需求可以通過很多有趣的構想加以實現。
濟南體育中心 東區三館的組團關系
2009年建成的濟南體育中心一場三館是今年全國運動會的主賽場[圖18-22]。業主在設計之初就將“地域文化與先進技術”作為明確的設計要求。對濟南城市而言,留存百世的古老詩句“四面荷花三面柳”成為建筑師首先關注的文化隱喻。在規劃條件的限制下,建筑師將場館分成東、西兩個組團,形成雙軸對稱的布局,也恰好生成二元呼應的關系。于是,東區體育館(12000席)以荷花為母題,呈現花瓣狀層疊的肌理,在結構上采用國內最大的弦支穹頂體系,兩翼的游泳館與網球中心宛若荷葉環繞;西區的體育場(57000席)以柳樹為母題,折板型懸挑空間桁架結構體系構成的成組結構單元的造型從屋蓋向墻面延伸,使人們聯想到倒垂的柳葉,輕盈而富含韻律。不論“東荷西柳”的稱謂雅俗與否,這組映襯在山巒背景中的建筑群已經構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引著濟南從西部舊城向東區新城的發展。
杭州體育中心主體育場
目前正在設計之中的杭州體育中心(NBBJ+CCDI)更是將有機形態推向極致[圖23-24]。主體育場(80000席)的造型源自錢塘江沿岸的冠狀植被“白蓮花”,而內部的紅色看臺恰似花蕊的隱喻。建筑師希望將花瓣狀的外表皮分解成一系列相互聯系但又不盡類似的部分,在提供自然通風的同時,尋求一種文脈上的呼應。在技術手段上,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延續了濟南體育場的“開孔金屬板+纖細鋼桿件”的建構體系,并通過覆蓋ETFE膜來實現江南絲綢般的編織肌理,讓建筑體態更為輕柔。
同類的設計案例還有CCDI新近承接的江陰市水上運動中心[圖25-27],建筑柔美流暢的曲線可以比擬蚌殼的有機造型,也暗示著更多關于江河、流體的遐想。
四、結語
從目前中國體育建筑的創作格局看,國有大院和境外機構曾經壟斷了絕大部分的設計業務:建設部院、北京院、上海院、各大省院等等長期占據著這一領域的領先位置;而HOK、COX、GMP、NBBJ、PTW等“國際體育專家”也在中國頻頻斬獲大型項目。自2003年起,CCDI(中建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以體育事業部的形式開拓專業化的體育建筑設計服務,在國內也不失為一股新的力量。前文提及的幾個工程實例,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對當代中國體育建筑創作的思索。不論如何,現有的嘗試和突破必將成為歷史的片段,而真正的歸納似乎還有待時日——畢竟,建筑師們還在復雜的語境之下繼續上演著一幕幕驚喜。
參考文獻:
Charls Jencks,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Alex Pasternack,National Stadium,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07
Clifford Pearson,National Swimming Center,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07
馬國馨,體育建筑論稿,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羅鵬、梅季魁,大型體育場館動態適應性設計框架,《建筑學報》2006/5
馮琰、樊可,城市經濟背景下的體育建筑分析,《建筑師》2008/3
唐可清、潘佳力,城市重大事件與事件空間,《時代建筑》2008/4